关于我县社区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
日期:2020-11-12  发布人:凤县政协 

“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,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” 为助推我县社区治理工作水平提升,由县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和县民政局,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新建路等四个社区实地调研、座谈研讨,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,形成如下调研报告

一、我县社区治理工作基本情况

1、社区组织机构健全

我县县委政府把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,注重强化组织领导,注重机构设置建设。全县设四个社区,基本满足了社区治理工作需要。注重基层组织建设,以党的建设引领社区治理,社区党组织区域内大党建格局基本成形,“两委”班子全部建立健全,固本强基作用得到发挥。注重建强社区队伍。目前,全县社区“两委”干部54人,其中,社区支部书记、主任“一肩挑”4人,副书记2人,副主任2人,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9人,各类协管员27人,取得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4人,组织架构健全,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明显提升。

2、党建引领作用明显

1)开阔眼界提升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水平。采取“县内交流+县外取经”形式,召开互联互动交流推进会,组织全县社区及相关部门20余人,到社区治理有效,全市领先的社区实地学习,为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开阔新视野、注入新思想、提供新思路。(2)构建互联互建共建城市治理模式。按照《关于推进城市党建与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的通知》和《关于实施城市基层党建“四联四建一标杆”行动的通知》要求,四个城镇社区分别与驻地135个单位签订了党建协议书,建立了联点包抓、联席共商、联动共建、联网优服工作机制。在新建路社区、杨家坪社区、龙口社区、县民政局分别围绕“社区吹哨、党员报到”、“午间驿站”、“联席会议和兼职委员制度”、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开展了试点;新民街社区围绕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标杆,对办公用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。通过互联互建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,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奠定了基础。(3)党组织作用发挥明显。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,许多老党员自发担任了“保洁员”、“调解员,带领群众做好本小区环境卫生、社会治安、邻里纠纷调解等日常管理工作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中,社区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迅速响应,成立了党员突击队,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,加班加点冲锋在前,全面做好入户摸排、预防宣传、信息采集、数据核查比对、管控措施落实及日常生活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,筑牢了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,保证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,充分发挥了党员突击队和先锋模范作用。

3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

全县四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2945平米,除新建路社区因拆迁办公用房面积不达标,其余3个社区均达标,新民街社区创建成标准化示范社区,杨家坪社区建成2000余平米室外活动场地,办公设施基本齐备,能满足大部分的工作需要。我县把加大社区工作经费投入作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突破口,采取多种途径筹集社区建设经费。据不完全统计,去年四个社区均拨付了6万元的经费,维持了社区的基本运转。

4、社区治理取得一定成效

一是网格化治理成效明显。在全县大网格统管下,各社区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,按照条块结合、纵横交错的“网状”组织网格,建立多元化的网格管理体系,形成了“网中有格、格中有人、人在格上、事在格中”的网格化管理格局。各网格绘制了网格管理地图,分别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,准确掌握人口、户籍、民族、职业等基本信息和出生、死亡、常住、流动、迁入迁出等动态信息,以便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。与县镇形成三级网格管理格局,开展面对面、点对点上门服务,使每个网格有人管事、有人知情、有人服务。二是服务流程不断优化。认真做好加减法。一方面,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做好加法,纳入社区服务内容。自去年以来,成立了退役军人服务站、设立了政务服务一门受理窗口,近期又安排了接收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移交服务窗口;另一方面,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和不属于社区办理的事项做好减法,全面整合实行一门受理。摘除了计生服务站、劳动保障服务站等牌子,统一悬挂社区便民服务站牌子。服务大厅实行首问负责制,即接待群众咨询的第一个工作人员全程做好服务,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认真办理,不属于自己业务范围和不在社区办理的,耐心告知办理流程、地点和所需资料,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。依法依规取消了社区居委会盖章证明事项26项,减轻了群众办事负担。三是社区功能逐步转型。将传统的社区管理职能逐步向新型服务功能转变。立足组织群众、宣传群众、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基本职责,全面为社区居民群众开展服务活动。认真落实民生政策,严格执行城镇低保、临时救助、残疾人补贴、高龄补贴、社保认证、失独家庭关爱等重点民生政策相关规定,大力实施惠民政策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,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群的权益。围绕老旧小区管理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、空巢留守独居老人关爱等社会治理难题,建立健全特殊人群关爱帮扶机制,依托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中心,为空巢、孤寡、行动不便老人提供急救、维修、送餐、代购、家政等服务,不断促进社区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。

二、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

1、社区组织基础脆弱。社区一级虽然组织机构健全,但进一步往下延伸,作为城市治理的三个基础的物业、业主委员会不是很健全,相当部分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,没有物业,社区要发挥作用缺乏支撑,社区组织动员能力不足,组织开展活动困难重重。

2、组织活动多,形成机制少。社区每年根据工作需要,均要组织各种活动,这些活动组织,每次都费时费力,在居民、单位的组织动员方面每个社区都有一些好的办法,但各社区没有因此而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。如新民街社区辖内多工商个体户,如何动员组织好这支力量,如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优势,就会形成新民街社区的工作特色,但目前该社区仅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组织部分热心工商人士捐点款,组织看望残疾、孤寡老人,没有与工商个协建立起有效联系机制,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。

3、社区工作者忙,居民参与少。社区治理现状导致社区多忙于处理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,服务内容包括民政、计生、居民养老、维护稳定、调解群众矛盾、居民医保、普法、双拥、低保救助、社区文体、社区教育、残疾人管理、司法援助、社会治安等百余项,除此之外还要应对需要上报的各种台帐、报表、检查、评比、各部门各类调查统计,以及各政府职能单位下派其他任务,导致多数社区存在挂牌多,事务多的问题,为居民开展服务少。使得居民对其缺乏认同感,参与社区自治的意愿并不强烈,另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联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体现,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,同时缺乏居民参与自治的平台和程序规范,难以参与社区运作的相关事务。

4、行政推动多,创新治理少。随着社会转型,政府大量社会职能下沉,社区承接了大量政府交办的任务和行政性事务,普遍出现了行政化倾向,成为基层政府的延伸。调研发现,社区工作中大部分都是政府下达的任务,是基层行政力量向居民自治组织的延伸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对乡镇等政府机关的依赖,也未能根本上解决社区的经费和人员等问题。社区开展工作也是依靠传统的行政手段,在创新参与载体、创新社区民间组织参与机制、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互助机制、利用新技术拓展居民参与渠道等方面尚显不足。

5、人员构成复杂,待遇差别大。现有54名社区工作人员中,公推直选8名,占14.8%,省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19名,占35.2%,各类协管员27名,占50%。由于来源不同、学历不同,工资待遇差别很大,高的每月5417.92元,低的每月1200元;对社区工作者缺乏考核奖惩机制,尤其是晋升渠道不畅,他们除了以社会青年参加招聘考试外,没有其他出路;这些因素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,致使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,流失严重。流失的人员,由于由省招聘,补充不及时,增加了现有人员的工作压力。

三、意见建议

1、加强社区以下组织建设,夯实社区组织基础。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,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。要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要求,在每个小区建立党小组或几个小区建立一个党小组,夯实社区党组织基层基础;社区党组织要持续深入开展“四联四建一标杆”行动,搭建载体平台,提高社区活动吸引力,确保各项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,真正形成条块协同、上下联动、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;充分用好双考双评机制,把参与社区共建、服务群众与单位行业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,与党员积分管理、承诺践诺结合起来,与单位评优考核挂钩,与党员提拔任用、评优晋职挂钩,全面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的主动性、积极性;镇党委、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对各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的领导作用,要按《陕西省物业管理条例》第10、11、32、37条的规定,对没有成立业委会的小区,加强引导,普遍成立业委会或业主自主管理委员会,并在平时社区治理中加强业主委员会活动的监管,切实发挥业委会的作用;对比较小的老旧小区,可以探索由毗邻的几个小区,联合组建一个业主委员会,统一聘请物业。二是建立社区、业委会、物业“三方联动”机制。社区居委会、业主委员会、物业服务企业,是社区服务中的三驾马车,只有三驾马车同心、同向、同速,才能相互支持配合,为居民提供舒适、快捷、便利的服务,全面试行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,积极推荐社区“两委”成员、在职党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义务质量总监,吸纳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党员负责人兼任社区“两委”委员。建立健全联席会议、服务承诺、民主决策、评议监督四项制度。围绕群众需求,提高“三方”服务效果,通过三方配合联动,共同解决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问题,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,协调解决居民身边的问题,从而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,更多的收获感!三是引入更多的第三方组织参与社区治理。要创造条件,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慈善、老年、残疾、疫情防控等事业,使各方力量汇入社会组织,成为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。首先,要制定符合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,要考虑到社会组织的非盈利性,在财政、税收以及社工保障等方面都要制定能让社会组织生存下去的政策。加大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,以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,免除社会组织在资金方面的困扰,让其能更好的投入到社区的基本福利活动中,鼓励公益性组织进入社区工作的积极性。其次,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将更多公共服务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,在社会组织提供更专业的公共服务的同时,也给予它们更多的机会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,培育其公共服务的能力。

2、以服务为载体,广泛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。首先,居委会、业委会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,加深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互信;定期组织居民开展与居民的互动活动,居委会、业委会应该积极开展居民大会、意见征集会等活动,尤其是关乎居民自身利益的意见征集会等,这类活动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主人翁意识,居民参加这类活动能从中体会到社区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的关注。对居民提出的意见,要及时反馈,能采纳的意见要尽快形成解决方案,不能采纳的意见也要告知原因,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,这些都能促进居民进一步参与社区治理。其次,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。宣传成功的社区自治经验,让居民看到自治后的希望和良好的前景,提升居民的自治决心和信心,增加社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,引导居民自治能力的提高;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,增强英模的吸引力,形成向上向善的社区文化氛围。再次,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制度,建立与个人信用相挂钩的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,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,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,动员社区居民中的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员、国家公务员、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士积极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,根据志愿者的特长与不同居民的需求,划分为不同小组,如学生、老人、残疾人、疫情防控等,在同一个小区建一个居民群,将志愿者和居民需求在群里公开,建立志愿者与居民对接机制;通过各种活动载体,完善邻里互助的机制,培育社区居民和睦相处、互助互利的良好社区风尚。

3、创新社区治理方式。做好社区工作的加减法,严把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准入关,让社区从原本纷繁芜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,更加专注于为居民提供服务,让社区公共服务更加优质,服务内涵更加丰富,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;对进社区的社会事务,要坚持经费随事走的原则,实行购买服务,解决社区无钱办事的问题;创新参与载体,通过魅力社区、特色社区评选、市民中心、街社区“一站式”办公大厅等特色性载体,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;建立社情民意的收集、反映和解决通道,如通过设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待日、民愿接待室,以及居民论坛、网上论坛等有效形式让居民群众以理性、合法、便捷的方式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;创新自治组织工作机制,如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的作用,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分片包户制度,社区居委会成员定期入户、入单位走访,主动了解社情民意的机制,形成街道和社区办理居民诉求的快捷通道;创新社区民间组织参与机制,积极鼓励并规范社区组织的发展,使其成为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的有效载体;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的互助机制;建立社会捐赠制度,积极动员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,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;利用新技术,拓展参与渠道,如运用新媒体“开放空间技术”,组织社区开展居民参与式讨论,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。

4、完善社区人员进退出机制,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。首先,加强考核,建立优胜劣汰机制。为了促进社区管理的良性运行,要严格考核,对胜任工作,表现优异的社区工作者,建立包括组织和个人的奖励机制,制定良性、合理的年度收入增长机制,让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,对自己的薪酬增长有个明确的认识,对表现差,不胜任工作的人员,要及时淘汰,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。其次,给工作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,要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水平。再次,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。开辟晋升通道,为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铺路,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,他们不仅考虑薪酬水平,更加会考虑职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,为其设置晋升的条件,打开职业发展的通道,使社区工作者看到社区工作有干头、有奔头。